【快樂塗鴉‧激發孩子的創意潛能】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9-1 21:44 編輯 <br /><br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快樂塗鴉‧激發孩子的創意潛能</FONT>】</FONT></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企劃‧撰文/吳碧芳;場地協力/烏拉拉美術教室;作品提供/曾惠青‧林佩蓉‧洪曉芳‧烏拉拉美術教室】 </STRONG></P>
<P><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BR>(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BR> </STRONG></P>
<P><STRONG>你在畫什麼?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你知道嗎?</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藝術是人類最原始的語言,嬰兒開始學會走路之前,就已經具備塗鴉能力。</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塗塗畫畫,對孩子來說,就和遊戲一樣重要,是生活的重心,是用以表達內心想法與生活經驗的媒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看到孩子拿著畫筆「亂塗亂畫」,父母不免感到疑惑:</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孩子到底在畫什麼?</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要不要幫孩子安排繪畫課?</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怎麼做,才不會埋沒了孩子的天分?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讓孩子的藝術種子萌芽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一顆藝術創作的種子。</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當孩子透過自己的肢體動作(爬行、站立、繪畫)、感官知覺(觸摸、品嚐、聆聽)去了解外在世界時,藝術創作的基礎,便已經開始了。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 align=center><STRONG></P>
<P align=center><BR>(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BR> </STRONG></P>
<P><STRONG>不用大腦的思考方式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繪畫,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崑山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專任教師曾惠青表示,嬰兒在學會走路之前,就已經具備塗鴉能力。</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1~4歲幼兒的作品,在大人眼裡,看來似乎是不經大腦思考的塗鴉,毫無藝術價值可言。</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但其實,這個階段的幼兒,感官知覺正在慢慢成形,「幼兒創作的時候,與大人不同,他們的頭腦與身體的動作是連貫的,是一種直覺的反應,因此,可以說是結合身體與大腦的思考方式,創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思考方式」。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塗鴉是孩子的直覺反應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沒有產生有意識的設計行為,甚至不知道紙張上的畫作是在自己手中創造出來的,當然也就無法清楚的說明自己的創作。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 align=center><STRONG></P>
<P align=center> (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BR> </STRONG></P>
<P><STRONG>從創作過程了解孩子如何思考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畫畫的行為,對孩子來說,就和遊戲一樣重要。</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當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越來越好,大約3~4歲,孩子會開始為自己的作品命名,畫畫的內容也從「看起來毫無秩序的亂線,慢慢的可辨識出概略的形體和簡單的圖案。」</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但是,往往大人還是無法看出,孩子到底在畫什麼?</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孩子所說的與所呈現出來的畫像,似乎還是有很大的落差。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曾惠青表示,其實藝術怎麼表達無關對錯,因此,在欣賞孩子畫作時,千萬不要用大人的眼光來看待,並且質疑孩子的創作。</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重要的是從創作的過程中了解孩子如何思考,激發孩子的創意,而不要著眼於技術面,技術只要多加練習自然就能熟能生巧。」</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 align=center><STRONG></P>
<P align=center><BR>(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BR> </STRONG></P>
<P><STRONG>肢體發展越成熟,孩子更勇於嘗試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孩子畫畫的內容,是從抽象到具象的發展過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從隨性的塗鴉,漸漸的能夠做出控制的塗鴉,雖然,從作品中也許看不出明顯的分別。</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隨著孩子的手腕動作更靈活,手眼協調能力更好,就能夠畫出更複雜的線,用畫筆做更多的嘗試,並且可以畫出圓形、方形等形體與圖案。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從畫作透視孩子內心世界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繪畫,能夠幫助孩子整理思緒。從孩子喜歡的繪畫主題,選擇的顏色,畫面的構圖……等要素,都是父母了解孩子內心想法的最佳管道。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 align=center><STRONG></P>
<P align=center><BR>(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BR> </STRONG></P>
<P><STRONG>爸媽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未來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爸媽若對孩子的畫作表現出高度的興趣,並且不斷的詢問孩子畫作中的故事,不僅可以從中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還能提升孩子語言表達的能力,並鼓勵孩子繼續創作。</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反之,如果大人用負面的態度來看待孩子的作品(畫什麼,這麼難看!),或阻止孩子創作(不要弄得髒兮兮的),都會讓藝術的嫩芽枯萎,這就是為什麼每個孩子都有塗鴉的能力,但卻不是人人都可成為偉大的藝術家的原因之一。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繪畫角色反映生活經驗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曾惠青表示,根據多年的教學觀察,孩子最喜歡的繪畫主題依序是:</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學齡前以親近的人與物(父母、朋友、玩偶、玩具)為主,上小學之後則以卡通人物、漫畫人物為主,對於校園寫真這類題材較沒有興趣。 </STRONG></P>
<P><BR><STRONG> </STRONG></P>
<P><STRONG>引用:</STRONG><A href="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378&f_SUB_ID=2669&f_ART_ID=193366"><STRONG>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378&f_SUB_ID=2669&f_ART_ID=193366</STRONG></A></P>
<P><STRONG><BR></STRONG> </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