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x0012無知 發表於 2012-8-13 10:21:55

【清熱藥】

<b>
<P align=center><FONT size=5>【<FONT color=red>清熱藥</FONT>】</FONT></P>
<P>&nbsp;</P>清熱藥凡以清解裏熱爲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爲清熱藥。
<P>&nbsp;</P>清熱藥的藥性都屬寒凉,按“熱者寒之”的治病法則,本類藥物主要用于各種熱證。
<P>&nbsp;</P>所謂熱證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它不僅指體溫升高的發熱,而且也泛指體溫雖正常或接近正常,患者常具有某些熱證症狀,如口乾、咽燥、面紅、目赤、大便于結、小便短赤、五心煩熱、舌紅苔黃、脉數等,都屬于熱證的範疇。
<P>&nbsp;</P>熱證根據其發病的部位、性質和病情的輕重可分爲表熱證和裏熱證兩型。
<P>&nbsp;</P>表熱證的特點是雖有發熱,但時有惡寒。
<P>&nbsp;</P>有表證者當用解表藥治之。
<P>&nbsp;</P>裏熱證則不同,它是由于外邪內傳入裏化熱,或因內鬱化熱所致的一類症候群,臨床主要表現爲發熱,不惡寒反惡熱,口渴,心煩口苦,呼吸迫促,小便短赤,大便于結或兼有便秘,腹脹,苔黃脉洪,甚至神昏譫語,發狂等。
<P>&nbsp;</P>裏熱證根據其性質的不同可分爲實熱和虛熱兩類,實熱又可進一步分力氣分熱、血分熱、濕熱和熱毒瘡瘍等各種類型,針對其不同類型和藥物性能的差异,將清熱藥分爲以下六類:清熱瀉火藥:本類藥物因有“寒凉折火”的性能,故主要用于清氣分實熱。
<P>&nbsp;</P>常用藥物有石膏、知母、栀子等,白虎湯爲其代表方。
<P>&nbsp;</P>清熱凉血藥:主要用于清解血分實熱。
<P>&nbsp;</P>所謂”血熱”是指在溫熱病(相當于感染性疾病的極期和晚期或敗血症期)出現的發熱、煩躁、神昏譫語、皮膚發斑發疹(皮下出血)、衄、吐血、便血等幷發症,以及由“血熱妄行”所致的其他出血症,本類藥物可通過其清熱作用而達到凉血的目的。
<P>&nbsp;</P>常用藥物有犀角、生地黃、玄參等,犀角地黃湯爲其代表方。
<P>&nbsp;</P>清熱躁濕藥:因濕邪侵犯人體所引起的發熱稱爲濕熱,臨床主要表現爲發熱、頭痛、身重而痛、腹滿食少、小便短赤、大便溏泄、舌苔黃膩等。
<P>&nbsp;</P>因本類藥物既能清熱又能燥濕,部分藥物還兼有解毒的作用,故主要來治療濕熱證,常用藥物有黃芩、黃連、黃柏等,治腸胃濕熱以香連丸爲代表,治濕熱黃疽以栀子柏皮湯爲代表。
<P>&nbsp;</P>清熱解毒藥:這裏所指的毒,是指火熱壅盛引起的“火毒”或”熱毒”,相當于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高熱以及伴隨的病理變化,包括各種毒性反應。
<P>&nbsp;</P>多種化膿性感染(如瘡瘍、肺癰、腸癰等)、痢疾和部分病毒感染(如流感、乙腦等)都屬于熱毒範疇。
<P>&nbsp;</P>因本類藥物具清熱又兼有解毒作用,故主要用來治療各種熱毒證,常用藥物有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藍根、薄公英等,五味消毒飲是其代表方之一。
<P>&nbsp;</P>清虛熱藥:所謂虛熱,從理論上講是指陰、陽、氣、血不足所引起的發熱,但通常專指熱邪傷陰所致的熱證。
<P>&nbsp;</P>如濕熱病(相當于急性傳染病)後期,熱已傷陰所致的口乾咽燥、夜熱早凉、熱退無汗等陰虛發熱證,又如慢性消耗性疾病(肺結核等)所引起的午後發熱、顴紅盜汗、骨蒸勞熱幷有慢性進行性消瘦等證均爲本類藥物的適應症。
<P>&nbsp;</P>常用藥物有地骨皮、銀柴胡等。
<P>&nbsp;</P>青蒿鱉甲湯是其代表方之一。
<P>&nbsp;</P>清熱明目藥:凡能清肝熱或散風熱,以治療肝熱和風熱目疾爲主的藥物,稱爲清熱明目藥,常用于肝熱上擾所致的目疾。
<P>&nbsp;</P>代表藥物有决明子、青葙子、穀精草等,常用方劑有青葙湯、穀精龍膽散等。
<P>&nbsp;</P>關于本類藥物的藥理作用,一個時期以來,人們常把清熱解毒與抗菌作用等同起來,把清熱解毒藥與抗菌素相提幷論。
<P>&nbsp;</P>然而從目前大量的實驗研究中,却沒有發現一個象抗菌素那樣,有很强的體內外抗菌作用的中草藥應用于臨床,相反,有的中草藥雖抗菌作用不强,但對很多感染性疾病却有很好的療效。
<P>&nbsp;</P>因此,單純用抗菌作用來解釋本類藥物的作用是不够全面的。
<P>&nbsp;</P>近年來的藥理和臨床研究資料表明,認爲本類藥物的主要作用可能是以調節機體的功能活動而呈現廣泛的藥理作用。
<P>&nbsp;</P>現將近代藥理研究所證明的主要作用歸納如下: (1)抗菌作用:本類藥物中的大多數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菌作用,但其抗菌範圍和抗菌 强度各有不同,如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黃連、大蒜、金蕎麥、知母、赤芍、魚腥草等對革蘭氏陽性菌(如金葡菌、溶血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杆菌等)、革蘭氏陰性菌(如傷寒杆菌、副傷寒杆菌、大腸杆菌、變形杆菌、痢疾杆菌、結核杆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P>&nbsp;</P>此外,黃連、黃柏、黃芩、蒲公英、牛蒡子、菊花、紫花地丁、銀花、生地、紫草等對多種皮膚真菌(如堇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鐵銹色小芽孢癬菌等)也有效。
<P>&nbsp;</P>抗菌的有效成分目前所知的有癸醯乙醛(魚腥草)、β,β-二甲基丙烯醯紫草醌(紫草)、穿心蓮內酯(穿心蓮)、秦皮乙素(秦皮)、原白頭翁素(白頭翁)、小蘖碱(黃連、黃柏)等。
<P>&nbsp;</P>值得注意的是清熱藥的抗菌作用與臨床療效幷不一致,如穿心蓮水溶性黃酮部分,體外有抗菌作用,但臨床療效却很差,相反,其內酯部分,體外雖無抗菌作用,但臨床反而有效,可見僅以抗菌作用爲指標來衡量清熱藥的作用是很不够的,事實上在許多實驗研究中已發現不少的清熱藥雖抗菌力不强,但却具有明顯的解毒作用。
<P>&nbsp;</P>微生物毒素在感染性疾病中是引起多種症狀和組織損害的重要因素,用中藥治療微生物感染,常可見到毒血症狀迅速改善。
<P>&nbsp;</P>實驗表明,丹皮、知母、黃連等在無抑菌作用的濃度時就能抑制金葡菌凝固酶的形成,使細菌的毒力减弱,從而减輕對組織的損害作用。
<P>&nbsp;</P>(2)抗病毒作用:體外實驗和臨床實踐都證明,銀花、連翹、魚腥草、貫衆、黃芩、大青葉、赤芍、板藍根、黃柏、丹皮等對流感病毒亞甲型有抑制作用;銀花、射干、貫衆等對孤兒病毒(ECHO11)等也有抑制作用。
<P>&nbsp;</P>此外,蒲公英、魚腥草、穿心蓮、野菊花還能延緩病毒所引起的細胞病變。
<P>&nbsp;</P>(3)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本類藥物能方泛地影響機體免疫功能的不同方面,許多清 熱藥對機體的免疫功能有促進作用。
<P>&nbsp;</P>如黃連、小蘖碱、黃芩、穿心蓮、野菊花、石膏等能增强白細胞和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魚腥草素能使體內備解素的濃度增加,從而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來抵禦病源侵襲;蒲公英、大蒜、黃連、黃芩等還能促進淋巴細胞轉化率。
<P>&nbsp;</P>黃芩甙、黃連、丹皮等對變態反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P>&nbsp;</P>(4)解熱作用:犀角、石膏、知母、玄參、赤芍、紫草、地骨皮、銀花、大青葉等對動物實驗性發熱模型均有明顯的退熱作用。
<P>&nbsp;</P>臨床觀察到本類藥物對發熱病人的降溫作用與解表藥不同,退熱多不伴有明顯出汗。
<P>&nbsp;</P>(5)抗炎作用:急性炎症是熱證的主要表現,也是急性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理過程,許多清熱藥對實驗性炎症的各個環節均有一定的作用。
<P>&nbsp;</P>如連翹能抑制炎性滲出,黃連能加速炎症消退,黃芩能對抗伴有變態反應的炎症等。
<P>&nbsp;</P>臨床上用本類藥物治療急性和慢性感染性 疾病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此與抗炎作用也有密切的關係。
<P>&nbsp;</P>(6)其他作用:實驗證明牛黃、栀子、黃芩、丹皮等有明顯的鎮靜或抗驚厥作用。
<P>&nbsp;</P>此外,生地、牛黃有强心作用,黃芩、丹皮等有降血壓作用,銀花有止血作用,廣豆根、紫草、蒲公英等有抗腫瘤作用,白頭翁、黃連還有抗阿米巴原蟲的作用。
<P>&nbsp;</P>
<P>&nbsp;引自:<A href="http://39yao.cn/zhongyao/jiebiaoyao/66023.html"><FONT color=#0000ff><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http">http</SPAN>://39yao.cn/zhongyao/jiebiaoyao/66023.html</FONT></A> </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