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篇之養成每天獲取新聞的好習慣】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生活方式篇之養成每天獲取新聞的好習慣</FONT>】</FONT></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2003年春天的美伊戰爭簡直成為了一場視覺的盛宴。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各國的通訊社、電視臺記者們扛著最先進的直播設備奔往巴格達,攝像機直接架在戰場上;而全球各地的電視觀眾興致勃勃地圍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戰事直播。</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這成為許多上班族每天下班後的最佳娛樂,一天不看都不行,好像漏掉了一集精彩電視連續劇一樣不舒服--真實的戰場當然比肥皂劇刺激百倍。</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住酒店的時候,看CNN的新聞頻道也有停不下來的感覺,太多新聞、快節奏地切換,看得你直到筋疲力盡才能勉強關掉電視。</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我們天生有獲取新聞的強烈願望。</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現在媒體及網路的極度發達也使瞭解世界時刻發生的事情成為可能。</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戰事期間,巴格達的博客Salam Pax還在一個國際博客網站上發表每天的"戰事日記",只要你上網就可以看到非常個人化的最新情況。</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每天獲取新聞是個好習慣。</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關心世界</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35歲前,每個人都在養成每天獲得新聞的習慣途徑。</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比如早上起床後隨手打開電視,一邊刷牙一邊聽早間新聞;坐地鐵的途中看晨報;開車的人路上聽廣播;上班的第一件事是流覽一遍新浪網上的新聞頻道;或者晚上看晚間新聞等等。</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現在新聞隨手可得,實在是太方便了。</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最好的可算是新型的網路新聞,完全免費,而且無所不包,文字、圖片、視頻都有,甚至相關報導、評論和過去來龍去脈的資料全能找到。</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也許50年前生活在安靜鄉村的人們可以不讀書、不看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但是現代社會裡,新聞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坐標系,不能不關心。</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遠在千里之外的地區局勢緊張會影響世界經濟,牽一髮而動全身,從而直接決定你手裡的外匯是應該買還是賣;歐洲的天氣會影響你的旅行計畫;美國的一家公司股票漲落可能會影響你的工作,它可能正是你為之工作的公司,或者貴公司的合作夥伴;開車上班的時候很多人聽交通廣播台以決定選擇哪一條行車路線;關注電視新聞上的禽流感疫情發展以決定是否開始恢復吃雞肉……總之,不瞭解新聞我們簡直不知道該如何生活。</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世界快速發展,需要每天緊緊趕上。</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我爸爸告訴過我一個故事:一位留美回來的博士,在20世紀50年代被打成右派,於是不得不在一個極其偏僻的小山村裡度過了幾乎與世隔絕的35年。</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後來重新被親人接回到大城市時,已經變成了一個典型的鄉下老頭,什麼英文、專業知識一點都記不起來了,而且幾乎連話都不會說。</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因為這35年他沒有報紙、書刊看,廣播也聽不到,電視就更不用說了。</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所以幾乎所有的讀寫能力都退化了。</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不過我們的確發現似乎天天都在發生重大新聞。</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偶爾出去度個假,關掉手機、不看報不聽廣播不上網,安靜地呆幾天再回來沒有問題。</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據說在"最後的天堂"馬爾代夫是這樣的,在那裡沒有辦法用手機、也不能上網,呆在孤零零的小島上,只有大海和陽光,渾然不覺時間的消逝。</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不過我是在海南過了兩天安靜日子就會覺得膩煩的,我渴望回家,可以隨手打開電腦流覽新聞。</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自從差不多40年前,摩爾定律提出之後,每18個月晶片的集成度增加一倍,技術快速地老化。</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世界以光速向前發展。</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在過去漫長的一千年中,社會的變化並不大。</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現在十年的變化抵得過以前的一百年。</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美國麥迪森大街炙手可熱的一位資詢公司老總最近寫了一本關於未來發展的60個趨勢的書,其中一章形容了現代人交流的"繁忙":普通人每天要打8個電話,是10年前的兩倍。</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97%的學齡人識字,其中每5個人中有一個每天都買報紙。</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平均每天我們花4小時看電視。</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而且(數位)電視已經逐漸在成為有幾百個頻道,可以在電視和互聯網之間來回切換,可以點播,互動的交流媒介了。</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是的,現代生活的確繁忙。</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很多時候關掉手機、不看新聞被描述為一種真正的放鬆,一種愉悅的逃離。</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但是我認為大多數人其實很習慣於這種繁忙,依賴於現在各種能方便地獲取新聞的技術和途徑,實際上我們很享受這一切。</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電腦綜合症、現代病、壓力等等被以創造奪目標題為己任的傳媒過於誇大了。</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我們"小吃小睡"(吃速食、在飛機上或車程中睡覺,取代以前大塊的、精心安排的正餐和睡覺時間),而且過得還不錯。</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有人擔憂目前年輕人是難以伺候的MTV一族,越來越遠離報紙的現象,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只是人們對新聞需求的口味不同了。</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芝加哥論壇報》新發行了針對18到34歲的年輕人閱讀的《紅眼》雜誌,《芝加哥太陽時報》也誕生了針對年輕一代讀者的《紅色條紋》報紙。</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新媒體應該是一份清淡的新聞套餐,以短小精悍的新聞為主,再加些體育和娛樂做調料。</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紅眼》主編在談到創刊定位時說:"年輕人對新聞仍然有濃厚的興趣,但他們的閱讀經驗和生活節奏決定了他們對於短小明快的新聞更感興趣,而對於以往報紙的重頭戲長篇社論已經越來越沒什麼興趣了,他們根本不會花那麼多時間閱讀報紙。</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迎合年輕人的口味並不意味著不做嚴肅新聞。</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相反,統計資料表明,年輕人並不想要一份看上去矯揉造作過於賣弄調侃的新聞。</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他們並不想看到在一張報紙的頭版放上一個三流明星的秘聞。</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他們需要的是簡潔乾淨、有獨特見解的短新聞。</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保持感動的心</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有人說:不關心世界變化的人,恐怕也不真正關心自己將去向何方。</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天天有兩口小酒喝、打打小麻將,呆在家裡日子容易過。</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BR><STRONG>我想每天看新聞會讓一個人保持真正的感動之心,那些鮮活的人物和事件會觸動你。</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馬加爵殺人案震驚一時,這位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殺害了自己的四個同學後逃亡。</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事件發生後,一位女同學回憶說事發前幾天,馬加爵都沒有去上課,因為他的鞋子壞了,而且沒有錢買一雙新的,所以不好意思去課堂,後來助學金下來了才買了一雙拖鞋穿著,之後就變得異常沉默。</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她說當時如果有人關心他一下,給馬加爵買雙鞋,是不是就可能不會發生後來的事情。</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還有一位元記者去採訪貧困大學生,兩個女生只是哭,另外一個倔強的女孩子對記者說:"我可不可以選擇不說。</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後來記者才瞭解到這個女生家裡太窮,每天她都是等別人都吃過飯之後去食堂舔盤子。</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女孩子可能只是會哭訴,而男孩子難以想像會選擇怎樣的發洩方式。</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在農村高中呆過的人說那種氛圍太容易導致學生心理不正常,超負荷地學習、考上大學是唯一的希望、太壓抑。</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能考上大學的孩子我們認為他們是有知識的,可是他們的父輩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一旦他們有了心理問題根本沒辦法和父母交流,很難得到解決。</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看過這樣的新聞再去北京的東方廣場裡邊吃飯,那裡是比國貿更加喧鬧和年輕的白領聚集地,你會覺得最新款的春裝和一些無謂的比較並不重要。</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一些大的災難出現,例如飛機失事,我知道我的很多朋友都會含著眼淚看完新浪上的幾十條新聞連結。</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為那個臨時改簽了航班而逃過一劫的人慶倖。</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看到那些失去了親人的痛苦--失去獨生女兒的父母、失去了新婚妻子的年輕男人、本來是度假回家高高興興的一家子,卻出了事,會跟著他們掉眼淚。</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晚上回家後你會主動停止幾天來的冷戰,對你的親人更好一點。</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不再爭無謂的意氣,人才是最重要的。</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日常生活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規律過程,平凡日子過久了你就會忽略很多珍貴的東西,而為一些浮面的東西爭來爭去。</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看新聞有時會帶來一個醍醐貫頂的過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就像有人提倡有時間應該去陌生的地方旅行一樣,去到一個全新的地方,讓自己的全部感觀都調動起來,問路、找方向,可能還會體驗恐懼和無助,自己找出解決的辦法。</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這樣能讓自己在熟悉、舒適環境裡呆久了而退化的生存能力重新煥發。</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遮罩消極資訊</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香港是一個人均報紙消費量僅次於日本的,傳媒極其發達的地區。</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有一位香港同學說:"如果不看報、不聽新聞,會覺得我們的生活還是安全的。</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因為報紙、電視上充滿了死人、塌樓,各種不好的事情。</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媒體發達的同時的確在走向另一個極端,"語不驚人死不休"。</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香港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蘋果和東方,甚至被曝把車禍現場照片上的血跡人為加深,以達到震驚讀者的效果。</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狗崽隊、媒體花錢雇人製造聳人聽聞的假新聞等各種惡劣事件也時有發生,這是一個全球現象。</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所以新聞消費者們需要自己遮罩掉各種消極資訊,不要讓自己的生活被新聞裡的絕望、恐怖和頹廢資訊打倒。</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新聞總是在警告我們能源即將耗盡,石油在幾十年內就會被用光,老實說剛開始聽的時候還真是有些恐慌的。</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有一次跟一位精通汽車知識的朋友聊天,他告訴我不用擔心,我們可以用新能源。</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十年前已經有汽車公司研究出來用水裡提煉的液態氫作汽車能源,技術上已經非常成熟了,只是因為考慮保護現在的汽車產業而沒有用。</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這些傢伙!或者可以用電動的汽車。</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我們又被告知一節廢棄的電池如果被塞在垃圾袋中隨便丟棄,就會污染一平方米的土地和水。</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這也讓我擔憂了好幾天。</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有一段時間,辦公室裡很多人把電池集中在一個紙箱子裡,然後定期送到麥當勞的電池回收處去。</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但是後來新聞裡又說事實並沒有這麼恐怖,日常用的五號乾電池在技術上已經處理得很好,不會污染環境。</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我才放下心來,這麼大的事情政府總會想辦法解決的。</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果然,麥當勞裡的電池回收處現在也看不見了。</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從小我們被教導菠菜含鐵量非常高,是營養蔬菜;現在我們又被告知得出這個結果那是因為一個小數點算錯了,菠菜並不是特別地富含鐵質。</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911、西班牙爆炸案,據說法國人也十分擔心艾菲爾鐵塔會遭到恐怖襲擊,世界真是越來越不安全。</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可是去到販毒橫行、不吵架直接拔出手槍的南美某國,十個人有八個還是生活得好好的。</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所以,Take it easy(放輕鬆)!</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選自軟件《中華五千年詩詞文庫軟件V9.50》中《勵志庫》之《35前要做的33件事》<BR></STRONG></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