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少陰證淋病2】
<P align=center><FONT size=5><STRONG> 【<FONT color=red>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少陰證淋病2</FONT>】</STRONG></FONT></P><P align=center> </P><B><FONT size=4>張×,男,57歲。
<P> </P>某電影製片廠導演。
<P> </P>【病史】1961年冬,在某地農村,睡新修濕炕而致病。
<P> </P>初起,一側睾丸腫大,坐立行走均疼痛難忍。
<P> </P>因未能及時就醫而日益加重。
<P> </P>××醫大附院確診為「前列腺炎」。
<P> </P>經某中醫研究所治療一年而愈。
<P> </P>1974年冬,舊病復發,先後遷延約三年。
<P> </P>開始僅尿頻,睾丸不適;服中藥清熱利尿劑數付,即告緩解。
<P> </P>其後屢犯屢重,不僅尿急,尿頻,尿路灼痛,並常感生殖器冰冷麻木。
<P> </P>××醫院檢查確診,仍羈「前列腺炎」 (檢查報告:膿球「B」,磷脂體少許,白血球每高倍鏡視野50個以上,紅血球每高倍鏡視野30個)。
<P> </P>從1977年4月至8月,開始採取中西醫各種方法治療:化療、超聲波理療、熱水坐浴、針灸、按摩等,同時服清熱解毒利濕等中藥150多劑。
<P> </P>但自覺症狀有增無減,並發展至陽萎,全身癱軟,步履艱難,終於被迫全休。
<P> </P>1977年8月30日來診,按少陰陽衰陰盛證論治,治療三個月病癒。
<P> </P>【初診】惡寒踡臥,肢體萎軟,神靡,頭暈,失寐,食欲大減(每餐只進一兩)。
<P> </P>睾丸墜脹及腹,常感涼麻疼痛,小便渾濁頻數,陽萎。
<P> </P>面色萎黃暗黑,舌質淡白,全舌白苔密佈,根部苔淡黃厚膩,脈象沉微細。
<P> </P>此為少陰陽衰,陰寒內盛,法宜補陽溫腎,散寒止痛。
<P> </P>以四逆湯加上肉桂主之。
<P> </P>處方 川附片<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120">120</SPAN>克(久煎) 乾薑120克 炙甘草60克 上肉桂15克 (研末沖服)三劑 連服三劑,少腹和睾丸墜脹疼痛減輕,小便色轉清,尿頻也好轉,陽氣漸復,原方附子、乾薑減至60克 ;再加茯苓,炒白朮,以健脾除濕,繼服三十劑。
<P> </P>頭暈、失眠、惡寒、乏力、少腹及睾丸墜脹,均進一步減輕,生殖器涼麻之感亦較前輕微。
<P> </P>【辨證】此病惡寒肢冷,神靡踡臥,為心腎陽衰,不能溫煦,正氣不足,反為邪困;睾丸墜脹,常感涼麻疼痛,為腎氣衰弱,不能溫養筋脈,陰寒凝聚,氣血阻滯。
<P> </P>這表明少陰陽虛寒化之主證已比較突出。
<P> </P>少陰寒化之陰寒內盛,屬陰、屬裏、屬虛、屬寒,為全身性之虛寒證,必然累及人之整體機能及多種臟腑。
<P> </P>小便頻數,為腎氣虧耗,固攝失司;小便渾濁,為氣虛失調,不能制約脂液。
<P> </P>陽萎,為下元虧損,命門火衰,失其作強。
<P> </P>面色黃為寒濕;黃而萎,屬脾陽不振;兼黑為寒,為痛;暗而無澤,乃腎陽虛衰。
<P> </P>舌質淡者陽氣之敗;白者臟腑極寒。
<P> </P>脈象沉而無力,裏虛甚;微者,陽氣衰而無力鼓血行;細者,陰血不足,脈道不充。
<P> </P>綜上所述,皆屬少陰寒化,陽衰陰盛之主證貫穿全局。
<P> </P>須抓住根本,以驅陰扶陽為急務。
<P> </P>【二診】惡寒神靡,生殖器涼麻痛等證進一步好轉。
<P> </P>舌質稍現紅潤,黃白厚膩之苔已減。
<P> </P>惟少陰心腎兩臟,心主血主火;腎為水火同宮之臟,藏真陰真陽之氣。
<P> </P>患者全身性虛寒證,不僅傷及腎陽,同時累及腎陰。
<P> </P>法宜繼續溫補腎陽,兼顧其陰,再佐以溫中健脾為治。
<P> </P>以四逆並理中加味主之。
<P> </P>處方 川附片60克(久煎) 乾薑60克 炙甘草60克 黨參30克 上肉桂10克 (研末沖服)冬蟲夏草15克 寧枸杞30克 菟絲子30克 云苓20克 服藥十餘劑,諸證繼續好轉。
<P> </P>其後,根據病情加減,薑附減至30克,又服十餘劑。
<P> </P>【三診】經檢查,前列腺炎基本痊癒;同時,多年來之低血壓、頭昏、失眠等證,亦均消失;飲食驟增,精神大振。
<P> </P>後以壯陽益腎,養心安神之劑,配成丸藥,緩緩調養,以鞏固療效。
<P> </P>處方 川附片120克 上肉桂30克 朱砂15克 冬蟲夏草30克 琥珀20克 麝香0.3克 寧枸杞30克 肉蓯蓉30克 柏予仁30克 菟絲子30克 1977年12月初,病癒而恢復工作。
<P> </P>1978年12月10日來信說;「我們的工作,經常需要爬山涉水,戰嚴寒、酷暑、大雪、狂風、烈日、暴雨……。
<P> </P>我的病經範老治癒後,已拍完一部故事片;目前,正準備迎接新的戰鬥」。
<P> </P>【按語】本例並非四逆證,為什麼要用四逆湯?《傷寒論》中的四逆湯,為回陽救逆的主方,但根據範老多年的臨床經驗,其作用不局限於此。
<P> </P>除陽虛欲脫,脈微欲絕等典型四逆證以外,還可廣泛用於一切陽虛陰盛之病人。
<P> </P>從傷寒六經辨證來看,大凡三陽病中某些變證、壞證,三陰病中之虛寒證,皆可酌情用之。
<P> </P>在臨床上如何準確地、靈活地運用四逆湯?關鍵在於嚴格掌握陽虛陰盛疾病的基本要點。
<P> </P>除上述典型的四逆證以外,這些要點,大體上還包括:舌質淡白,苔潤有津;面色晦暗無澤;神疲,惡寒,四肢清冷,口不渴,或渴而不思飲;或喜熱飲;大便不結,或雖大便難而腹無所苦,或先硬後溏,夜尿多,脈弱等。
<P> </P>在準確辨證的前提下,還必須嚴格掌握用藥配伍和劑量輕重。
<P> </P>附子用量應針對病情恰如其分,並須久煎一個半小時以上。
<P> </P>附子無薑不燥,乾薑的用量須靈活掌握。
<P> </P>在陽虛陰盛而未至四逆,舌質雖淡而不甚,苔雖白而不厚的情況下,乾薑可酌情少用;反之可多加,直至與附子等量。
<P> </P>甘草的用量不超過附子的一半,大體與乾薑相等。
<P> </P>必須指出,陽虛明盛之人,初服辛溫大熱之品,常有心中煩燥,鼻出黑血,喉乾,目澀或赤,咳嗽痰多,面目及周身浮腫,或腹痛泄瀉,或更加困倦等,此並非藥誤,而是陽藥運行,陰去陽升,邪消正長,從陰出陽之佳兆。
<P> </P>服藥後比較理想的反應,是周身暖和,舌質和面色均現紅潤。
<P> </P>此時即可用少量滋陰之品,以斂其所復之陽,陽得陰斂,則陽有所依,自然陰陽互根相濟,邪去正安。
<P> </P>
<P>引用<A href="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8C%83%E4%B8%AD%E6%9E%97%E5%85%AD%E7%B6%93%E8%BE%A8%E8%AD%89%E9%86%AB%E6%A1%88/index"><FONT color=#0000ff><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http">http</SPAN>://jicheng.sabi.tw/jcw/book/%E8%8C%83%E4%B8%AD%E6%9E%97%E5%85%AD%E7%B6%93%E8%BE%A8%E8%AD%89%E9%86%AB%E6%A1%88/index</FONT></A> </FONT></B></P>
<P> </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