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x0012無知 發表於 2012-8-2 06:42:46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少陰證寒厥】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nbsp;【<FONT color=red>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少陰證寒厥</FONT>】</FONT></STRONG></P>
<P align=center>&nbsp;</P>
<P><B><FONT size=4>少陰證寒厥。</FONT></B></P>
<P><B><FONT size=4></FONT></B>&nbsp;</P>
<P><B><FONT size=4>王××,男,28歲。 </P>
<P>&nbsp;</P>成都市某廠工人。
<P>&nbsp;</P>【病史】患者性情比較孤僻,善愁多鬱,日久成疾,未予醫治。
<P>&nbsp;</P>1947年初,發現胃脘長一包塊,如拳頭大,以手按之,活動、有聲,但不痛。
<P>&nbsp;</P>急赴某地,請中醫治療。
<P>&nbsp;</P>所服之藥,多係桃仁、紅花、三棱、莪朮等活血化淤之品。
<P>&nbsp;</P>治療約半年,療效不顯,食欲日減,形萎神衰。
<P>&nbsp;</P>雖七月炎暑,穿絨衣,夜覆被,仍覺不暖。
<P>&nbsp;</P>後就地改請他醫治療,至次年四月,病勢更加沉重。
<P>&nbsp;</P>某日突然昏厥,家人誤認為暴死,將其放置屋外木板之上,待殮。
<P>&nbsp;</P>此時範老恰在鄰舍診病,有人急忙叩門而入曰:「知先生在此,余鄰友病危,似已斷氣,盼先生親臨視之,有無救藥?」遂前往診視。
<P>&nbsp;</P>【初診】只見患者面色蒼白,唇烏,四肢厥冷。
<P>&nbsp;</P>當即用細燈芯探試鼻息,略有微動。
<P>&nbsp;</P>觸胸窩,微熱尚存。
<P>&nbsp;</P>切脈,似有似無。
<P>&nbsp;</P>日:猶有一毫生機,可試服藥,看能否救之。
<P>&nbsp;</P>並留其家中,親自指導用藥,以觀察療效。
<P>&nbsp;</P>處方一 炙甘草30克 炮乾薑15克 處方二 炙甘草60克 乾薑<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120">120</SPAN>克 制附片120克(久煎) 黨參45克 童便為引。
<P>&nbsp;</P>令其家人,將以上兩劑藥,同時急火分罐煎煮。
<P>&nbsp;</P>先取首方煎好之湯劑半盅,頻頻灌之。
<P>&nbsp;</P>服後約一刻鐘,患者逐漸發出輕微鼻息聲,手足微微蠕動。
<P>&nbsp;</P>待等二方煎成,又立即灌服。
<P>&nbsp;</P>藥後二時許,慢慢蘇醒過來,神志逐漸清楚,方知已將自己抬出室外,家人正備後事。
<P>&nbsp;</P>【辨證】初診時,患者已待殮。
<P>&nbsp;</P>試鼻息,觸胸窩,切其脈,觀其色,問其病史,此乃屬少陰病陽衰陰盛已極,尚存一絲微陽,有傾刻欲脫之危。
<P>&nbsp;</P>應急投四逆湯驅陰回陽。
<P>&nbsp;</P>但附子須久煎,恐失救逆之機,故先投以甘草乾薑湯,辛甘合用,專復胸中之陽,肺氣得溫,呼吸通利,而垂絕之陽不致立斷。
<P>&nbsp;</P>然後再以大劑四逆加參,回陽益陰,救元氣於垂絕之鄉;加童便引陽入陰,使陽昌陰和而回生。
<P>&nbsp;</P>【二診】語氣低微,氣不接續;陽氣雖回,但氣血虛衰已甚。
<P>&nbsp;</P>再擬理中湯加味,補脾壯腎;又因其胃脘尚有寒凝積聚,故少佐驅寒散結之品。
<P>&nbsp;</P>處方 黨參18克 乾薑120克 炙甘草120克 白朮18克 制附片<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250">250</SPAN>克(久煎) 茯苓15克 補骨脂12克 枸杞60克 吳茱萸10克 山萸肉30克 白胡椒10克 上方服一劑,略知饑欲食,可進流質少許。
<P>&nbsp;</P>原方再進四劑,病情大有好轉,每餐能食稀粥一小碗。
<P>&nbsp;</P>【三診】面色略有潤澤,精神轉佳,但萎黃未消,食欲不振。
<P>&nbsp;</P>仍以理中湯加味,俾土氣旺,以助生機。
<P>&nbsp;</P>處方一 黨參15克 炒白朮30克 炙甘草60克 乾薑120克 制附片250克(久煎) 上肉桂20克(沖服) 枸杞30克 桂枝15克 茯苓25克 處方二 砂仁30克 白蔻30克 共研細末,飯後沖服少許。
<P>&nbsp;</P>根據病情,上方加減共服兩月餘,諸證消除,身體復原。
<P>&nbsp;</P>1979年追訪,患者已五十九歲,三十多年來,能經常上夜班,身體一直較好。
<P>&nbsp;</P>【按語】「厥」證之病理,乃陰陽氣不相貫通。
<P>&nbsp;</P>輕者手足厥冷,猝然昏倒;重者一厥不復,以致死亡。
<P>&nbsp;</P>故《內經》論厥逆甚詳,《傷寒論》多救逆之法。
<P>&nbsp;</P>但就厥之屬性,非寒即熱。
<P>&nbsp;</P>故《素問•厥論篇》云:「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P>&nbsp;</P>臨證救逆,必須詳辨。
<P>&nbsp;</P>本例寒厥之證,審查內外,辨證求因,可知其寒不從外,皆從內。
<P>&nbsp;</P>法宜調其陰陽,治其主經之病。
<P>&nbsp;</P>此少陰病陽衰陰盛已極之證,急投辛甘復陽救逆之劑,使陰陽氣得以順接。
<P>&nbsp;</P>故待殮之患者,頓時回春。
<P>&nbsp;</P>
<P>引用<A href="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8C%83%E4%B8%AD%E6%9E%97%E5%85%AD%E7%B6%93%E8%BE%A8%E8%AD%89%E9%86%AB%E6%A1%88/index"><FONT color=#0000ff><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http">http</SPAN>://jicheng.sabi.tw/jcw/book/%E8%8C%83%E4%B8%AD%E6%9E%97%E5%85%AD%E7%B6%93%E8%BE%A8%E8%AD%89%E9%86%AB%E6%A1%88/index</FONT></A> </FONT></B></P>
<P>&nbsp;</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少陰證寒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