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靈 發表於 2012-7-16 16:04:32

【道與名,有與無,萬物之本,眾妙之門(二)】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道與名,有與無,萬物之本,眾妙之門(二)</font>】</font></strong></p><p><strong>&nbsp;</strong></p><p><strong>什麼是 “名”?“名”就是“大道”——宇宙根本規則(絕對真理)衍生出來的在各個不同層次(子系統)裏的“小道”——局部規則(相對真理)的具體表現形式,等等。 <br>&nbsp;</strong></p><p><strong>這個“名”的有些層次是可以被生活在那個層次的一般人感知的,可以接觸到的。 <br>&nbsp;</strong></p><p><strong>所以“名”是可以勉強描述的,描述的精當與否取決於對這個具體的“名”的認識水平。 <br>&nbsp;</strong></p><p><strong>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不可能對全局性的大“名”描述得很精當、理解得很深刻的,所以“名可名,非常名”。 <br>&nbsp;</strong></p><p><strong>“道”在一個蘋果裏,是對“名”起決定作用的,而“名”就是蘋果的外在表現形式,如:紅的,甜的,脆的,含水的等等。 <br>&nbsp;</strong></p><p><strong>但即使是一個蘋果,也沒有人敢說蘋果的所有外在特性已經完整、准確地被掌握了,更加不要說從已經獲得的這些外在的特性裏去找出蘋果的“道”——由宇宙根本法所構成的核心。 <br>&nbsp;</strong></p><p><strong>順便說一下,這個“名”的字義是形容、描述的意思,而不是命名的意思。 <br>&nbsp;</strong></p><p><strong>最早人們都是用形容的方法來命名的,後來,這個“名”才慢慢變成了現在的“命名”的意思。 <br>&nbsp;</strong></p><p><strong>“道”不是用“說”這種低層次的人類溝通方式可以完全承載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說”的作用一點也沒有,否則,就沒必要有《道德經》。 <br>&nbsp;</strong></p><p><strong>“說”當然是有用的,而且可以說是極重要的,因為“說”可以引導人們去體味、實證“道”,如果沒有這個過程,就不會有以後高層次的溝通,也不會有真正見“道”的一天。 <br>&nbsp;</strong></p><p><strong>但是這個工具又是最容易被汙染和充滿歧義的,甲傳乙,乙傳丙,幾個人輾轉相傳以後,一件簡單的事也可能會被傳得面目全非,更何況是這樣深奧玄妙的道理。 <br>&nbsp;</strong></p><p><strong>而且還可能有人為的增減篡改,那可信度就更低了。 <br>&nbsp;</strong></p><p><strong>所以,老子推崇“不言之教”,佛家講究“不立文字、明心見性,直指人心”,甚至佛臨入滅前還反複強調“轉了四十九的法輪,未曾講了一字”,都是怕落下文字障把後人引入歧途。 <br>&nbsp;</strong></p><p><strong>“道”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個是核,根本精神之所在,那就是“無”。 <br>&nbsp;</strong></p><p><strong>還有一個是圍繞這個核起作用的外在作用,那就叫“有”。 <br>&nbsp;</strong></p><p><strong>“無”是裏,“有”是表;“無”是根本,“有”是枝葉;“無”是內涵,“有”是外延;<br><br>“無”決定“有”,“有”證實“無”;“無”代表了源頭,“有”代表了發展;“無”就是“空”,“有”就是“色”。 <br>&nbsp;</strong></p><p><strong>所以“無”,就是向內研究,就是研究根本,就是研究源頭。 <br>&nbsp;</strong></p><p><strong>而研究“有”就是向外研究,就是研究枝葉,就是研究發展。 <br>&nbsp;</strong></p><p><strong>向內研究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研究自己。 <br>&nbsp;</strong></p><p><strong>因為人也是宇宙萬物之一,人的核心也有“道”,也有與宇宙大“道”相通的那個“眾妙之門”。 <br>&nbsp;</strong></p><p><strong>而向內研究才是最根本和最徹底的,因為研究的對象是“無”——“道”的核心、內涵、源頭、根本。 <br>&nbsp;</strong></p><p><strong>而現代的科學研究絕大多數都是向外研究,在研究那個“有”。 <br>&nbsp;</strong></p><p><strong>“無”和“有”這兩個部分看起來好象截然相反,但是從本質上說它們是“道”兩個有機組成部分。 <br>&nbsp;</strong></p><p><strong>它們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 <br>&nbsp;</strong></p><p><strong>對立創造了發展的原動力,統一構成了系統的和諧穩定。 <br>&nbsp;</strong></p><p><strong>佛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說“有不異無,無不異有,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是最高層次的對立統一。 <br>&nbsp;</strong></p><p><strong>因此,“同謂之玄”。 <br>&nbsp;</strong></p><p><strong>盡管有著主次之分,但“無”學和“有”學都同樣是很深奧的學問。 <br>&nbsp;</strong></p><p><strong>“玄之又玄”,不斷地去通過修行、實證去接近、探索這個“道”,那麼“眾妙之門”就打開了,就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br>&nbsp;</strong></p><p><strong>引用</strong>:<a href="http://www.yiyuanyi.org/guoxue/200904/5300_2.html">http://www.yiyuanyi.org/guoxue/200904/5300_2.html</a></p><p>
</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與名,有與無,萬物之本,眾妙之門(二)】